“Made in China”曾一度是中國的驕傲,當我們走出國門的時候,我們所看見的大部分產品上都標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很多國人都感覺到很自豪。然而,幾十年過去了,世界各地的產品產地依然是“Made in China”,中國充當了一個世界加工廠的角色,當世界各地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始發展起來并以更低的勞動力和中國爭奪市場的時候,“Made in China”已經不再具備優勢了,中國制造再一次被提起,經濟學家們開始討論中國制造開始沒落,中國創造被提上議程。
從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的發展來看,中國企業主要以模仿為主,而自主創新能力并不是很強。中國人的聰明程度不比外國人差,那么中國企業在創新方面為什么總是困難重重呢?國內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困難不在員工,而在企業,在企業家的思維方式。當然涂料企業也不例外。
事實上,目前國內涂料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力度相對來說并不是很大,占營收總額的平均值在3.5%左右,仍處于較低水平。據悉,目前國外涂料企業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已占營收的5%。對涂料企業來說,技術就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在目前國內涂料行業遍地叢生及環保政策的高壓之下,國內涂料企業的技術研發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中。然而,目前國內涂料企業在技術研發和新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大,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則是中國企業家定式思維模式所造成的。
長期以來,市場上流行雷軍說的一句話,把機會主義路線生動地總結出來了,叫做只要找準了風口,連豬都能飛上天!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機會主義。而這種思維使很多涂料企業都在尋找風口,而不是專心的進行技術以及新產品的研發。
涂料企業的發展不是找準風口,也不是踩準點,而是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很多人都說,只要站在風口頭上,豬都會飛上天,那風停了呢?風停了的話,首先摔死的就是豬。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長的大風,不說停了,也是放緩了。豬如果還想繼續飛,怎么辦?所以轉型之困難,我覺得首先是涂料企業的思維方式要轉型,要徹底地克服機會主義的經營思路。
中國涂料行業的發展和國外涂料行業有著很大的區別,據了解,目前國內涂料企業的數量近5000多家,一些大型涂料企業的產品性價比相對較高之外,很多涂料企業的產品都陷入了同質化的怪圈當中。造成此種局面的關鍵就在于他們相互模仿。中國人的模仿能力很強,一模仿,一圈就起來了。這個模仿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一模仿,創新者就慘了,他花了很多力氣去獨創,別人一模仿,他的利益馬上就被侵蝕掉。涂料企業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更多的企業利潤,不得不進行價格戰,當大部分涂料企業都在忙著打價格戰的同時,誰還會去考慮技術研發和新產品研發。
雖然目前很多涂料企業忙著混戰,但是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也是企業發展的必修課,作為一個涂料企業,你要想你的產品有特性,必須人有個性。沒有個性的人,他做不出有特性的產品。中國涂料企業家和國外的企業家相比較,他們內心世界的缺乏,或者內心世界的虛弱,這是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低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為什么他們內心世界缺失?是因為個人價值標準、價值觀嚴重地趨同。
現在很多涂料企業領導層,發展企業似乎不是為自己做的,不是享受做企業的過程,不是為客戶創造了價值,為消費者創造了一種由衷的愉悅,做企業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標準,那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利潤、企業規模、賺錢多少、上市公司有幾個、身家積累了多少、住什么樣的房子、開什么樣的車,可以說是目前涂料企業的發展已經偏離了企業發展的意義。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一些國內涂料企業領導層,他永遠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總是覺得,我不成功,我企業還沒有做大,我錢還沒有賺得足夠。他更在意別人怎么看他,而不在意自己心中的感受是什么,這是和國外的一些企業家進行對比的時候,我們發現到一個很明顯的差別。
國外做企業的人,不管是大是小,他考慮的是能不能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而不是如何把這個企業做大。我們經常講企業要做大做強,實際上沒有多少人關心那個“強”,大家關心的都是“大”。把這個“大”變成了“強”的同義詞!在德國,很多的中小企業,小的只有幾十人,大的也只有幾百人,這樣的企業都普遍地存在。這些幾十人的企業,幾百人的企業,已經經營了上百年,今天仍然在市場上有獨到之處,以至于那些大企業無法離開他們。
相對于國外涂料企業來說,目前的中國涂料行業還沒有一家涂料企業是真正的百年企業,而國外具有百年品牌的涂料企業并不少見,這是兩種思維模式下涂料企業之間的差距。國內涂料企業應該借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真正走出去,看看國外涂料企業是如何發展的,學習他們的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和新技術,逐漸改變目前國內企業發展觀,進一步推動國內涂料行業健康發展。